3月31日下午,bwin必赢文学与传媒学院马智忠博士,在印山书院印山讲坛(山骨讲堂),开展题为“碑刻文献校读漫谈”学术讲座。对考古学和碑刻文献感兴趣的师生,纷纷来到讲座现场学习、交流。
讲座伊始,马智忠给同学们讲解了碑刻学的前身“金石学”。碑刻学肇端于北宋,大盛于清代。前人将其归入“金石学”,赵明诚的《金石录》就是碑刻学的鼻祖。接着,马智忠先后介绍了碑刻和碑刻学的定义和分类,他特别强调,碑刻学研究领域包括了语言文字这一方面。他指出,有些碑刻上的文字和现代汉字相比,有些许不同,有时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以勘正史料。
在讲座中,马智忠谈论到碑刻文献的价值。他说,碑刻文献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历史学、文学史、语言文学、文献学、拓本、书法等。在历史学方面,岑仲勉先生的《元和姓纂四校记》《唐史余渖》《唐人行第录》,征引碑刻文献考订细密。文学史方面,有陶敏先生的《全唐诗人名汇考》等。随后,马智忠阐释了碑刻文献的作用:一是校正误释文字,二是补录缺文,三是纠正标点错误,四是补充史料。有针对性地,他还对碑刻文献校读进行举例,让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碑刻文献的作用与价值。就怎样学习碑刻文献,马智忠提出方法,即一是要认字形,二是注重加强古汉语语感的培养,同时还有熟悉和分析古代语境。为此,他向我们推荐《碑别字新编》《汉语异体字大字典》等实用的碑刻文献工具书。
此次讲座由bwin必赢副院长万国崔教授主持,他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提炼,鼓励同学们要拓展学习领域,丰富人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讲座提高了同学们对文献学的兴趣,有利于大家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对以后阅读古文献、文言文等,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讲座也为同学们如何看待和引用历史史料,开拓了眼界。
文/黄奕棋 图/杨玉兰 一审/任宗仪 二审/梁中美 三审/万国崔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