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印山讲坛”系列讲座第四期,于印山书院二楼“山骨讲堂”,举办题为“虎文化叙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博士任宽副教授主讲,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欣教授主持。我校文史专业70多名师生到场交流、学习。
讲座伊始,陈欣向在场师生简要介绍任宽教授及其研究方向。首先,任宽提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虎”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传统文化标识。由于虎遗存的广泛分布,和古羌戎诸多遗商,历经时代更迭,仍持续发生迁徙、融合。且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蕴的虎叙事,在族际和空间上传播广远。因此,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及虎文化叙事自身的意义探讨,我们提出了“虎文化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这一命题。并通过个案论述,及微观视角对当下中华民族的交化认同,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探索。
其次,任宽教授强调从历史的维度去研究古文化叙事中它所呈现出来的共同体意识,分为三个特征:一、王权一统与秩序建构。虎是古代社会治理、权力等级和道德秩序的隐喻和象征,用虎来象征权威的观念自先秦开始形成,虎形象逐渐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而成为民众心中表达权威的意象。二、抗争意识。打虎英雄的故事从民间进入作家创作领域,以更多样的形式表达民众对阳刚、正义的赞赏和追求,将这种情感置于民族国家框架内,体现出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三、虎信仰与儒家文化的共融表达。虎文化叙事的内涵在传承演变中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养分,它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表达,实现与儒家文化的共融,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表述。
接着,任宽从政区分布、族群传承、类型采录三个维度,分析了虎文化叙事中共同体意识呈现的现实向度。作为传承性文本,中国虎故事被当代人讲述,历史地流淌着传统的记忆与生活。她强调,中国故事的当代性并不意味着其产生于当代,而是指当代采录与当代传承,突出了虎故事的延续力量和建构传统的整体性。既然是当代人的讲述,那就一定会有着这个时代的生活感受与情绪色彩。因此,某些新的元素和新的语境成为推动中国虎故事变异的关键力量,为虎故事的当代文本注入当代精神,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兼具了历史的延续性,具有现实的发展性。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不仅让师生们了解到虎叙事是由民族共同体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传承的,而且通过对中国虎故事历史维度和现实向度的发展轨迹,及精神文化内质的分析,观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状态和文化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巩固集体记忆和共铸民族品格的基础上,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将不断增强各民族价值观念的同一性和共同性,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字/王秦 图片/张汭
一审/任宗仪 二审/蔡知远 三审/万国崔

讲座现场

任宽主讲